青岛人过年的习俗,是老一代留下的。老一代留下的年味,是不会变的。变的只是,现在的人。以前进入腊月就是进年味里了,一个腊月俩个年,小年和大年。作为地地道道的青岛人,因为年味在,一直都期待过大年的。小年——腊月二十三——祭灶。爷爷奶奶这一辈的时候会选择在这一天挂上新的月份牌。祭灶这一传统依旧延续着,二十三晚上煮饺子,摆碟子灶王爷敬香,烧纸钱,希望灶王爷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善行或者恶行时候能多说说好话,以祈求来年的福运。传说,古人认为人身上都有三尸神,与人形影不离。他爱搬弄是非,常在玉皇大帝前说民间的不是,有一年的除夕前,还在家家户户的屋檐墙角做上蜘蛛记号,企图让玉帝杀了大家。灶王爷知道后,很急,就说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接灶前,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,哪户不清洁,灶王爷就拒不进门。大家遵照嘱咐,清扫尘土,掸去蛛网,搞得清清爽爽。除夕夜,天上的神仙奉旨下界查看,发现人间美好无比,根本不像三尸神说的那样。忙年还得蒸大饽饽,蒸面鱼,蒸枣乐罐(音译~),当然还有摆桌用的年糕,腊月二十六以后就得赶紧做了。现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买来现成的。家里做的大饽饽要加上红胭脂,年糕蒸熟后要插入4个红枣4个小银子。腊月二十八拿出对联、福字、平安帖通通搞起来,灯笼也高高的挂起来,总之各种装饰先嗨起来。家里人老是说过年忙过年麻烦,但是每年过年依旧是事事儿都做的到位。一大早起来挂年竹,出门祭拜祖先,也叫接年,把祖先们接回家来过年,还得买柳枝插在桌上门上,女眷上午就在家里包饺子,而且必定是包白菜猪肉馅的,一包就是二三百个。大年三十是忙到不吃中午饭的,下午饭一般都吃的比较早,这饭叫团圆饭,下午四点左右的时候就开始了,不管你是爱清淡的还是好重口的,这顿饭大鱼大肉反正都是少不了了,勤快的家还会提早做好过年这些天的煎鱼,供桌的米饭、小黄花、粉条。年夜饭饺子里面一般都包着钱、豆腐、年糕和枣。按照人口来计算,家里有几个人,就在饺子里包几个钱和年糕、枣。谁吃出了钱,说明新年有财运,豆腐代表来年福运,年糕是步步高升,枣是甜甜蜜蜜。还要放上一个四季枣馒头压锅,吃出来的钱会放到大桌上供着。从自己家里爷爷、奶奶、爸爸、妈妈拜起,叫“家拜”。现在一般只问声“过年好”,长辈接着回应下辈说声:“吃糖,抓瓜子!”或说声“恭喜”来年的好话或祝福,还要给小孩“压岁钱”。有时,还由本族长者率领到外姓家族或互相集体拜年,以加深感情,叫“团拜”。初一吃了早饭后还有一轮拜年,主要是邻居(邻拜)和同学朋友(友拜),但是不能走亲。这里所讲的亲戚一般的是指姑表姨表亲戚,都不能走动。初一初二两天是拜年的日子,要集中在这两天里,把自己的朋友同学先生都要拜一遍,从正月初三开始,就要走亲戚了,这叫做走年,又叫走春。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二送年之前,是不能扫地和洗碗哒,以免扫走了财气~~ 过了初二,这个时候就该送年了。送完年就可以开始走动啦。姨家姑家排着队一个个走一遍。这叫走年,在青岛,初三走娘家,也有的会初四走,这一天闺女们女婿们都是客人,会娘家必然受到热情招待,在青岛有“舅子灌姐夫”的说法,在酒桌上,小舅子不管用什么办法,一定要让姐夫(妹夫)喝高兴,当然能把他灌醉了为最好,这就成了故事,谁谁在丈母娘家被小舅子灌醉了,也能当做笑料流传一阵子。出门走亲戚是一年当中颇为热闹的一段时间,好吃好喝,麻将扑克都得搞起来~~春节的正式结束日期,其实老百姓还是认为是正月十五元宵节,只有过完了元宵,这年才是真格儿的过完了。青岛的小伙伴们,现在家里的习俗还有多少是这样的呢~~年味没有走远,走远的是人。
过年期间,谜尘有大红包发哦~想领取红包可以加一下他的微信号~